麻醉大事紀

漢朝
漢朝 東漢人華陀利用麻沸散進行麻醉
清道光
清道光27年(1847) Sulphuric ether傳入中國,Dr. Parker首次於中國使用乙醚全身麻醉手術
清道光28年(1848) 氯仿傳入中國
清光緒
清光緒13年(1887) Cocaine已被當作局部麻醉劑使用
清光緒15年(1889) 在中國發生第一宗因西方麻醉方式而死亡的例子,一名小孩死於心臟衰竭。
清光緒17年(1891) 在中國發生第一個因Cocaine中毒的案例,患者為一個四個月大的嬰兒。
民國
民國7年(1918) Cocaine為Trocaine所取代
民國10年(1921)9月 洛克菲勒基金會於北京投資四千五百萬美元,建立北京協和醫院,成為中國第一流醫學中心,當年協和醫院應用之麻醉仍以乙醚及笑氣為主,當時麻醉工作由Mrs. Mary Loucks擔任。
民國17年(1928) 在中國開始使用Novocaine執行尾椎阻斷術
民國26-34年(1937-1945) 八年抗戰 當時麻醉劑仍以乙醚、氯仿,間或使用氯化乙烷;抗戰末期美援之Sodium pentothal大量使用為全身麻醉劑。
民國35年(1946) 艾世勛教授赴美研習麻醉學,為本國首位研習麻醉學之公費留學生之一。
民國40年(1951) 有「台灣麻醉之父」尊稱的王學仕醫師於陸軍第一總醫院由外科轉而專攻麻醉科。當時麻醉使用氣管內管插入法(Endotracheal intrbation),促使國內胸腔外科之蓬勃發展。
民國41年(1952) 三軍總醫院成立麻醉科(國內第一個成立之麻醉科)
民國42年(1953) 台大醫院成立麻醉科
民國43年2月(1954) 國內麻醉同業首次召開麻醉臨床討論會
民國43年(1954) 國內首次應用肌肉鬆弛劑(Muscle Relaxants),第一次應用Succinylcholine上氣管內管,並續用箭毒素以維持肌肉之鬆弛
民國44年(1955) 國內第一間麻醉後恢復室創立
民國45年(1956) 台大醫院麻醉科自外科獨立出來(國內最早獨立之麻醉科)
民國45年(1956)12月
  • 國內第一個麻醉團體「中華民國麻醉學會」成立
  • 台灣麻醉史上發生首件因使用乙醚麻醉而發生爆炸之案例
民國47年(1958) 第一批正式接受專業訓練的麻醉科護士誕生(台北榮民總醫院委託國防醫學院代訓麻醉護士訓練班)
民國48年(1959) 台北榮民總醫院成立麻醉科
民國50年(1961)1月 麻醉醫學會雜誌出刊
民國51年(1962) 台大醫院使用神經鎮靜止痛法Neuroleptanalgesia麻醉
民國53年(1964) 在曾清楷教授推廣下「硬脊膜外麻醉法」臨床上已被廣泛使用
民國53年(1964)9月 成為「世界麻醉醫學會」正式會員國
民國55年(1966) 於低流量麻醉法使用笑氣及氧氣麻醉
民國56年(1967)
  • 加入「亞澳麻醉醫學會」成為會員國
  • 高雄醫學院附設醫院成立台灣第一所疼痛科門診
民國57年(1968) 完成國內首創腎臟移植手術,開啟國內器官移植手術麻醉時代。
民國60年(1971)6月 中華民國麻醉醫學首次選出麻醉學家,頒發「麻醉學家證書」,共計七位。
民國64年(1975)
  • 「中華民國麻醉學會」改名為「中華民國麻醉醫學會」
  • 「麻醉學會雜誌」改名為「麻醉學雜誌」
民國65年(1976)
  • 成立麻醉護士協會,於三軍總醫院研究大樓電化教室舉行成立大會。
  • 長庚醫院首創麻醉次專科之設立
民國67年(1978) 張傳林教授將芝加哥大學林重遠教授的「低流量閉鎖循環麻醉術」及「心臟麻醉術」引進國內
民國71年(1982) 台大醫學院成立國內第一個麻醉醫學博士班
民國72年(1983)11月 成立中部地區麻醉醫學會臨床研討會
民國73年(1984)9月 中華民國麻醉醫學會榮獲美國麻醉學會(ASA)賞識來函索贈
民國75年(1986)5月 麻醉學雜誌獲得國際組織ISDS准予登記為國際雜誌,表示本雜誌已達國際水準。
民國75年(1986) 趙繼慶教授發明雷射針灸法
民國77年(1988)
  • 衛生署公告施行「麻醉科專科醫師甄審原則」,同時依據醫師法第七條規定,委託中華民國麻醉醫學會會辦理初審工作;麻醉科專科醫師制度從此正式施行。
  • 因受中共的阻撓及排擠,中華民國麻醉醫學會更改世界麻醉醫學會登記之英文名稱。
民國78年(1989) 成立中華民國疼痛醫學會,首任理事長為曾清楷教授。
民國79年(1990) 成立南部地區麻醉醫學會臨床研討會
民國81年(1992) 召開中美麻醉安全研討會
民國82年(1993)
  • 衛生署通令公私立各級醫院,有關全身麻醉專用藥劑僅能由麻醉專科醫師處方及指導使用。
  • 中華民國麻醉醫學會主辦「兩岸麻醉醫學教育研究和應用之比較研討會」,邀請大陸著名麻醉學者十五名來台參觀及演講,為當時規模最大的兩岸專科學術交流活動。
  • 衛生署委託中華民國麻醉醫學會辦理專科醫師訓練醫院評鑑等事宜。
民國83年(1994)
  • 中華民國麻醉醫學會正式取得舉辦第十屆(1998年)亞澳麻醉醫學大會的資格
民國84年(1995)
  • 「麻醉學雜誌」首次榮獲「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獎助國內學術研究獎勵類優良期刊」獎,並獲獎狀及補助金三十萬元。
  • 衛生署公告修正「手術及麻醉同意書」格式,並分為「手術同意書」與「麻醉同意書」,定於85年7月1日起實施。
  • 100張病床以上的綜合醫院,如未有麻醉及放射線專任專科醫師者,依醫院之設置標準管理,其名稱不得使用「某某綜合醫院」。
  • 台灣第一個為麻醉醫師設計之全球資訊網路設立,由台大醫院范守仁醫師設計。
民國85年(1996)
  • 「麻醉學雜誌」再度獲得「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獎助國內學術研究優良期刊」獎勵類優良期刊獎,且獲獎狀及補助金額三十萬元。
  • 衛生署同意醫院評鑑中,有關麻醉部份將邀請麻醉學專家參與。
  • 中華民國麻醉醫學會、台灣麻醉品質促進會及許添財、陳光復立委召開「台灣麻醉品質公聽會」,討論如何提昇台灣手術麻醉之品質與安全性。
  • 中華民國麻醉醫學會召開「台灣地區麻醉安全嗎?」記者招待會,以期喚起社會大眾對麻醉安全之重視
民國86年(1997)
  • 由本會會員捐款成立之麻醉網站開始運作,以服務社會大眾和會員,名稱為「台灣麻醉醫學全球資訊網」(www.anesth.org.tw)。
  • 鑑於國內麻醉專業的不受重視和品質不齊,由本會部分會員發起成立「中華民國麻醉安全保障協會」,由黃兆德醫師任首屆理事長,並協助本會督促政府和社會大眾重視麻醉安全和品質,並確立麻醉之專業權。
民國87年(1998)
  • 「第十屆亞澳麻醉醫學大會」由何善台教授任大會會長
  • 本會決議將「每年每名專任依專科醫師執行麻醉數不得超過2000例」列為申請評鑑醫院之必要條件,以突顯麻醉安全和專業的重要性。
  • 本會配合高雄市政府衛生局辦理「麻醉醫療品質訪查」造成社會迴響。
  • 衛生署與本會專家共同參與「麻醉監視標準及病人安全研討會」以呼應社會之需求。
民國88年(1999)
  • 全身麻醉之專業權於2月公佈9月實施
  • 衛生署委託本會設計麻醉記錄之統一格式
  • 藥政處與本會聯繫成立Dantrolene預立為孤兒藥及公佈北中南東各地緊急狀況能取得之醫學中心
  • 為提高國人對麻醉安全之認知,舉辦海報設計比賽。
  • 修改本會英文名稱為「Taiw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」
  • 於全台各地成立麻醉人力資源網,因應麻醉專業權和安全品質之需求。
  • 本會雜誌第三度獲國科會「優良期刊獎」
民國89年(2000)
  • 麻醉學雜誌第四度獲國科會「優等期刊獎」
  • 本會會員成立「中華民國心臟麻醉醫學會」,由蔡勝國教授任首屆理事長。
民國90年(2001)
  • 本會會員組團前往昆明作兩岸麻醉專業和疼痛專業之交流
  • 本會雜誌第五度獲國科會「優良期刊獎」,且為生物醫學期刊第八名。
民國91年(2002)
  • 內政部台內社字第0910038567號函,公告中華民國麻醉醫學會更名為台灣麻醉醫學會。
  • 行政院衛生署衛署醫字第0910073844號函,修正麻醉專科醫師訓練課程綱要,並決議醫師如於訓練期間由其他科別轉入,提出與麻醉科專科醫師訓練程綱要所列訓練項目相關之訓練內容者,最高可承認為一年麻醉科訓練資歷。
  • 本會雜誌第六度獲國科會「優良期刊獎」,且為生物醫學期刊第五名。
  • 11月台北縣北城醫院發生護士將肌肉鬆弛劑Atracurium當成B肝疫苗注射造成七名新生兒受害,其中一名死亡。本會及時提出糾正,並於12月3日於立法院由立委蘇盈貴召集召開公聽會,與會人員有王志中、陳大樑、朱光興、孫維仁、林宗仁及曾瀧永醫師等,引起社會眾多迴響及主管機關的重視。
民國92年(2003)
  • 進行台灣麻醉大體檢,發現台灣麻醉專科醫師嚴重缺乏,每位麻醉醫師之工作量太大,其工作量遠超過美國、日本、香港、新加坡及菲律賓。
  • 麻醉專科醫師以台北縣最為缺乏,每十八萬人口才有一位麻醉專科醫師,而台灣各縣市平均為3.7萬人口有一位麻醉專科醫師。
  • 3月12日香港爆發非典型肺炎(SARS)其原始發生地為中國廣東鄉下。SARS疫情很快蔓延世界各國包含台灣,而台灣的麻醉醫師無怨無悔地迅速肩負起抗SARS的任務,至第一線協助插管等緊急醫療救援工作,對SARS之疫情控制,病患之救治提供了卓越的貢獻。
  • 設立台灣麻醉醫學會學會獎,其中分為榮譽會員獎、卓越獎座獎、傑出研究獎及青年學術獎。
  • 由麻醉醫學會秘書長完成台灣"麻醉併發症暨死亡病例"問卷調查報告。總共收集了81家各類型之醫院資料,其中醫學中心10家、區域醫院31家、地區醫院40家。結果發現麻醉相關之死亡率在台灣為十萬分之十七,比起鄰國日本十萬分之一高出甚多。麻醉師人力仍然不足,重大併發症最常發生的場所為手術室內(70%)、恢復室(10%)和其他地點(20%)。
  • 第一屆榮譽會員獎得名單為歷任之麻醉學會理事長,卓越獎座獎得主為何善台教授,傑出研究獎得主為陳大樑教授,青年學術獎得主為楊寧正副教授。
  • 召開北、中、南"麻醉安全研討會"。
  • 9月,由王志中理事長率團共10餘位會員應邀前往大陸武漢出席大陸麻醉年會,並發表多篇論文及大會演講。
  • 10月,由王志中理事長率團共20餘位會員赴美國舊金山參加美國麻醉學年會,並發表論文。
  • 麻醉學雜誌經評定,榮獲九十二年度「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將助國內學術研究優良期刊」優等期刊獎,並獲頒獎牌乙個及獎助款新台幣參拾伍萬元整。
  • 本會函行政院衛生署,並通過孤兒藥Danteolene為國內醫學中心必須備藥,並支援鄰近醫院。
  • 本會請King Net國家網路藥典將麻醉上使用的神經肌肉阻斷劑NMBA和肌肉酸痛常用的藥物分開,以免混淆。
民國93年(2004)
  • 從本年度起健保改總額給付制度,醫院之利潤再度受到壓縮。
  • 二版健保支付標準草案出爐,其中外科之相對漲幅高達100%以上,其他科部則相對被調降,麻醉給付也同時受害。本案雖經全體理監事多次和健保局溝通洽談,但皆無力改變健保局的決策。因此,可預見國內麻醉環境將日趨惡化,病患就醫安全及醫療品質將成為日後努力的方向。
  • 本會加入衛生署計畫,建置麻醉安全作業環境,並提出多種麻醉記錄表單的統一格式樣本。
  • 本會加入國衛院之計畫探討國內麻醉環境,提出麻醉環境惡化之各項事實供衛署作為將來施政的參考。
  • 4月,由王志中理事長率團近50位會員參加於巴黎舉行之第十三屆世界麻醉醫學會,會中有三位本會會員應邀演講,並擔任座長。
  • 由麻醉醫學會曾劍英秘書長完成台灣"麻醉併發症暨死亡病例"問卷調查報告。總共收集了78家各類型之醫院資料,其中醫學中心成立15家、區域醫院40家、地區醫院23家。並建議由麻醉醫學會成立『麻醉重大併發症暨死亡病例審查委員會』,以便案例的判讀是否精確,以及統計全國每年之結果。
  • 本會敦請行政院儘速提出前瞻性的麻醉醫療政策,以期大幅改善病患手術就醫安全及提升麻醉醫療品質。
  • 衛署公告修正新版「麻醉同意書」格式並推行之。
  • 本會行文衛生署對於「Dantrolene」,建議增加備藥醫院,及過期藥費由主管機關吸收。
  • 為邁向國際化及投稿便利性,將麻醉學雜誌投稿模式改為E-mail方式投稿。
  • 撰寫且發行第二版的台灣麻醉醫療回顧與展望。
  • 2004年榮譽會員獎得主為黃芳彦副院長,卓越獎座獎得主為呂炳榮教授,傑出研究獎得主為汪志雄教授,青年學術獎得主為簡志誠教授。
  • 8月在台北召開記者會,公佈91年、92年台灣麻醉之相關死亡率報告,呼籲主管機關應注重民眾就醫安全,希望主管機關提出一套可大幅改善現狀的麻醉醫療政策,建置優良的麻醉醫療環境,也藉此做了一次非常成功且廣泛的民眾教育。
民國94年(2005)
  • 提倡「麻醉全人照護」概念,希望漸進地使原本位於二線的麻醉工作逐漸移向一線,更能把麻醉專業人員的教育訓練及品質管理進行全面規範。
  • 實施住院醫師登錄系統,提昇日後的專科醫師訓練素質,並為日後增設技術模擬考試做準備。
  • 開辦麻醉護士專業正規的教育制度,設立麻醉護理高等教育 (大學部與研究所)。
  • 設立惡性高熱0800通報與支援服務系統。
  • 建立財務稽核會計制度,對學會財務有外部專業會計師協助認證查核。
民國95年(2006)
  • 舉辦「台灣麻醉醫學會五十週年慶暨學術研討會」由蔡玉娟教授擔任大會會長。
  • 「麻醉學雜誌」獲得「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國內學術團體推廣業務計畫」補助金額五十萬元。
  • 衛生署規定麻醉專科醫師繼續教育學分由舊制改為新制(須在6年內達到180學分)
  • 決定編撰「台灣麻醉五十年回顧」紀念專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