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界麻醉簡史
摘錄自《台灣麻醉回顧與展望》
疼痛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感覺,而逃避疼痛也是人類的本能。但在1846年以前,人們為了達到止痛的目的所使用的麻醉/止痛方法還是很原始,有些甚至非常危險,例如利用電魚發電來麻醉病人或使用箝制血液循環法使病人昏迷等。沿著歷史的長河走來,回顧過往的麻醉/止痛方式,使我們不禁非常感謝麻醉先輩們的努力,讓我們今日能享有舒適且安全之麻醉品質。以下就麻醉及止痛的發展史作簡扼的介紹。
雖然在1750年乙醚已被合成,卻直到四十多年後乙醚才被廣泛地使用。1846年,一位波士頓(Boston)的牙醫,William T.G. Morton在麻省總醫院 (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)公開示範「乙醚吸入麻醉」成功後,自此掀起了醫師們對吸入麻醉的普遍興趣。
翌年,1847年,Sir James Simpson對產科病人使用氯仿(Chloroform)成功,吸入麻醉劑又多了一種選擇。Priestley於1776年發現笑氣,而Humphrey Davy於1800年發現笑氣中麻醉的性質;1863年,美國的Colton大力推廣使用笑氣,至1868年,Andrews合併笑氣及氧氣共同使用於手術麻醉(此法仍廣泛使用至今)。自此,各種吸入麻醉劑陸續被發現,其中主要有:1923年發現的乙烯(Ethylene);1929年的環丙烷(Cyclopropane);1956年的福來生(Halothane);1959年的朋睡靈(Methoxyflurane);1963年的Ethrane等。
就在吸入麻醉發展二十多年後,傳導麻醉也相繼被使用。1884年Koller首先使用可卡因(Cocaine)於眼角膜做體表麻醉,自此麻醉便進入傳導麻醉的紀元,而醫生們普遍對傳導麻醉發生興趣,則是在1904年普羅卡因(Procaine)問世以後。
1920年,Magill及Rowbotham首創氣管內管麻醉術,此一技術的應用造成外科手術發展一日千里,使許多原先無法施行的手術(如胸腔手術)變為可能,即使是一般手術,病人的安全度也因此而顯著提高。
繼吸入性麻醉之後,全身麻醉的另一項發明是靜脈麻醉術。首先做靜脈麻醉的是梅約診所(Mayo Clinic)的Lundy,時間是1934年,其使用的藥物是巴比妥酸鹽(Barbiturates)。靜脈麻醉劑中另一項偉大的發現是肌肉鬆弛劑(Muscle relaxants)的應用。1942年Griffith及Johnson合併使用麻醉劑及箭毒素(Curare,十六世紀時,南美洲的土人用此獵取動物)來達到麻醉後肌肉鬆弛的效果。此法開啟了現代麻醉三位一體的觀念,即一個好的麻醉應包含三項要素:一是讓病人沈睡,二是讓病人免於疼痛,三是讓病人肌肉鬆弛。而近年來第四項要素是無手術中記憶。
現代麻醉的發展是多方面的。自從藥物動力學(Pharmacokinetics)被發展及運用後,麻醉藥品的發展日新月異,穩定而可預期的麻醉劑及麻醉器械也相繼問世。屬於吸入麻醉劑者,有Halothane, Ethrane, Isoflurane, Desflurane, Sevoflurane。屬於靜脈麻醉劑者,又有Theopentone、Ketamine、Propofol等多種藥物。此外,也發展特殊的麻醉技術,以利手術之進行,例如應用體外循環(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)以使血流不必經過心肺,以及使用呼吸機(Respirator)幫助或控制呼吸等,這些都是現代麻醉學之重大成就。麻醉的監視器方面也有大幅進步,如常規使用End-tidal CO2 monitor,O2 monitor,經食道心臟超音波(TEE)及其他先進儀器等。
麻醉學最初的範圍只有臨床麻醉學,近年來,臨床麻醉更細分到小兒手術麻醉、產科手術麻醉、心臟手術麻醉、神經外科麻醉、器官移植手術麻醉等,以提供病患更穩定及安全的手術品質。除臨床麻醉外,麻醉醫師更走出開刀房,將其專業擴展到疼痛處理(Pain management)、呼吸治療(Respiratory therapy)及重症加護治療(Intensive therapy)等。由此可知,麻醉學在現代醫療體系當中,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。